翟乐嘚瑟地扫了吴轩二人一眼,重点落在豆豆的脸上,哼,长得好看有什么用,还不是要穿粗布麻衣。
吴轩看了一眼翟乐拿的银票,是十两一张的。所以,“这部书卖五十两银子?”他问道。
翟乐以为吴轩被这个价格吓到了。也是,平常一本书也是一二两银子,这穷鬼不会以为《新修史记》也是这样的价格吧!哈哈,真没见过世面,翰林院发行的书籍是一般书能比的吗?
“听说你们乡下人,成亲的聘礼只用五两银子,哈哈哈,五十两银子能给你娶十个媳妇了。可惜,你这辈子怕是做梦也娶不到十个媳妇了。”翟乐嘲笑道。
“我们乡下人只娶一个媳妇!”吴轩转头看豆豆,“是不是,媳妇?”
“啊?”豆豆被这突如其来的甜蜜称呼迎面砸过来,毫无防备的他脸色猛地涨红。轩哥,轩哥他怎么能,能在大庭广众之下,就,就如此称呼呢!
“呦,还是两个娶不上媳妇的穷鬼夫夫啊!”翟乐这张嘴,真的和吴翠芬有的一拼。
“不准你这么说我轩哥!”豆豆怒了。
他拿出荷包,抽出一叠银票往柜台一拍,“我们买书!买《新修史记》!”
“媳妇你对我真好!”吴轩惊喜道。他刚才一直不敢和翟乐硬刚,就是担心豆豆心疼钱,不让他乱花。毕竟刚才买丝绸布料的时候,豆豆一直表现地很舍不得花钱。
结果为了十几两银子的布料纠结半天的豆豆,花五十两买书却毫不手软。
“轩哥,你还是叫我的名字吧!”周围这么多人看着呢,多不好意思啊!
“嗯,豆豆你真好。”吴轩从善如流。
“轩哥你也很好。”豆豆回道。
“那个,”柜台的伙计出声打断了两人,“客人您的银票给多了,《新修史记》只要五十两,您给了六张。”
“哦。”豆豆面不改色地收回一张,重新塞进荷包里装好。
而一旁的翟乐,已经被干净利落掏钱的豆豆镇住了。一个穿粗布衣衫的穷鬼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钱?竟然还随手多给了十两银子?
翟乐的祖父是先帝时的进士,虽然最高只做到了七品官,但告老后回到定山县,也算是一号人物。翟家在县城也是有头有脸的人家。
他每个月家里给五两银子的月银花用,一直以为自己算有钱人了。结果人家随手就能多拿出十两银子的银票,而且都不在意?
豆豆:其实我很在意的,只是现在满脑子都是轩哥喊的“媳妇”,一时头脑短路而已。
搬书的小伙计从库房搬出两个盒子,送到柜台上给管事查验。这种成套的贵重书籍,都是用木盒封装的。客人购买时,管事会开启封条和客人一起查验,确认无误后重新封好。
管事对吴轩和翟乐道:“两位公子,谁先过来查验?”
吴轩道:“不用验了,我相信你们。”
翟乐本来打算抢先的脚步一顿,也强撑着装大方,“我的也不用验了,直接送到我家里就行。”
“好好!”管事连连答应,吩咐伙计送到翟家。
管事又问吴轩的地址,吴轩道:“不急,我还要买别的书。”
翟乐听了这话,以为吴轩是不敢说出住处,怕自己日后找他算账,他冷哼一声,连同窗好友邵志鹏都不管了,直接拂袖而去。今天丢了这么大面子,来日必定要讨回来!
——
没热闹可看了,其余的人也纷纷散了。
管事陪着吴轩二人,“两位公子还需要什么书籍?”
吴轩问道:“考科举要用哪些书?”
管事一点也没有因为吴轩问出如此白痴的问题,而露出任何鄙视的神情,依旧尽职尽责道:“本朝科举承自前朝,以儒家经典为科考依据。”
吴轩明白了,还是四书五经那一套。这科举倒是和他认知里的古代科举没什么差别。
“劳您费心,把需要用到的书都给我备两份吧!”吴轩道。
管事答应一声,吩咐小伙计去准备。
最后吴轩又花了四十两银子,收获了满满两大箱书籍。他报了车马巷子的地址,让伙计帮忙送过去。
虽然遇到了一点小意外,但该买的书都顺利买到了。
吴轩急着回家看那本《新修史记》,后面买东西的速度加快了不少。
笔墨纸砚这些他是用惯的,选起来很快。桌椅买了两套现成的,直接送货,又添置了一些水桶木盆之类的小物件,两人就打算往回赶了。
——
坐在回去的牛车上,吴北边走边调侃两人,“你们也太能买了,这么多箱子。车上都快装不下了!”
吴轩道:“这不是刚成家嘛!家里什么都缺。”
吴北点头。几个箱子封的严实,他也看不到里面有什么,不过外面能看到的这些,都是几件普通的家具,还有一袋子棉花。
他家虽然和吴轩家不沾亲,但毕竟在一个村子,对吴轩也有些了解。这孩子可怜,早早就没了爹妈,自己脑子又不好,要不是吴大成帮衬着,都不一定能活下来。
你看看,连桌椅木盆都要现买,家里肯定什么都没有。还买了这么多棉花,一看就是要做被褥的,现在家里怕是只有一件被子吧。
吴北驾着牛车,直接把吴轩送到了家门口,还帮他把东西搬到了院子里。吴轩给他车钱的时候,他还说要少收点,二十文就行了,最后吴轩强硬地给了他三十文,说君子要言而有信,他才无奈收了。
吴轩把两套桌椅放进房间,并排摆好,道:“豆豆,这就是我们的书桌了,以后我们一起看书练字。”
“嗯。”豆豆点头,给吴轩的桌子上摆好笔墨纸砚,并问道:“轩哥,你要去学堂吗?”
吴家村的学堂本是吴氏族学,由吴氏宗族供养。本朝后根据新政,由族学变成了吴家村的村学,全村所有孩童只要缴纳一定的束修,都可以进入学堂学习。
学堂的夫子也不再仅限吴姓族人担任,而是可以从外面聘请。比如现在学堂的夫子,就是隔壁三槐村的王秀才。
第16章
吴轩思考了一下,道:“去吧。”
他不能一下子就变得会读书写字了,转变需要一个过程,去学堂是很不错的选择。
他可以在学堂里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,等名声传出去了,他以后学得再快懂得再多,也不会有人怀疑了。毕竟傻子突然好转,注定就是要当天才的。
豆豆从箱子里拿出两个铜制灯台,摆在书桌上。灯台上面是镂空的灯罩,看着十分精致。但要是点油灯的话,总是拿开盖上的就比较麻烦,不过他们放夜光石,就没有这种顾虑了。
“那好,明天咱们去找王秀才。”豆豆说到这里,停了一下,考虑要不要告诉吴轩,王秀才曾经去家里给他下聘的事情。
“嗯,都听你的。”吴轩随口应道,开启《新修史记》的箱子翻看,他找到第十一册 ,封皮印着《阑史(上)》。
开启书,“真武元年,太-祖继位,国号为阑——”文字用的繁体楷书,对吴轩这种常年练毛笔字的古文爱好者来说,读起来毫不费力。
他今天一定要把这本书读完,看看到底是哪位老乡改造了大阑国!
见吴轩一副两耳不闻闲杂事,一心只读历史书的样子,豆豆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。算了,反正王秀才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人,就不说出来打扰轩哥读书了。▽思▽兔▽文▽档▽共▽享▽与▽线▽上▽阅▽读▽
——
吴轩一看书就容易沉浸其中忘记时间,等他终于把《阑史(上)》读完的时候,手边的灯盏已经开始发出幽幽的白光,抬头往窗外一看,天色也已黑了大半。
豆豆正坐在小板凳上泡脚,手里还拿着一本书看的津津有味。
历史的波澜壮阔与现世的安静美好,形成了巨大的反差。吴轩叹息一声,感慨万千。
大阑国的开国皇帝果然是老乡,只是这位老乡的经历……也……太惨了点。
史载真武帝幼时体弱,所幸出身公侯之家,精心保养之下终于顺利成亲生子并考中了状元。
结果,打马游街正春风得意的时候,从马上摔了下来。
等再睁开眼的时候,突然就变了个人似的,不爱诗文,反而爱上了习武,但先天体弱的他也就只能在院子里耍耍自创的拳法。
等身体稍好一些,又拉了大批家仆天天训练对战。却每每因为体力不支自己晕倒在校场。
看到这里,吴轩都开始同情这位老乡了,看性子他应该是非常爱动好武之人,偏偏穿越而来遇到了一个那么弱的身体。
后来,前朝的皇帝因为荒淫无道,酒色过度,于后宫暴毙,只有七岁的前朝末帝继位。
因为前朝实行分封制,封国的藩王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实权。藩王们不满小侄子上位,纷纷在封地自立为王。
民间当时也还是阶级分明的世家门阀制度,贵族,平民,奴隶,三者界限分明。平民和奴隶早已不满贵族子弟的压迫,也纷纷揭竿而起。各地发生多起奴隶反抗事件,很多贵族被自家仆人杀死,家财也被哄抢一空。
天下大乱,时势造就英雄,毫无疑问,这是属于真武帝的时代。
他第一时间联合了京城愿意改革的世家大族,并拿下了京城禁卫军权,冲进皇宫控制了前朝末帝。
前朝末帝禅位,真武帝继位,改国号为“阑”,立年少时所娶的正妻为皇后,正妻所出独子为太子。
这场轰轰烈烈的改朝换代,真武帝从开始动手到登基为帝,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。快到写进史书中,后人都会大骂一声“荒唐”的地步。
但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出人意料。
真武帝登基后,为了新朝的稳固,拖着病弱的身体御驾亲征。用了三年的时间,他彻底肃清了前朝残余势力,把国家牢牢掌握在了手掌心。
然后,他颁布了新政,开始大肆改革。废除奴隶制度,改为契约雇佣。整修官道河道,重新分配土地。完善户籍制度,开设女子学堂,铺设官营钱庄,颁布农商税法……还有,同性结亲合律。
最后一条是最莫名其妙,同时也是推行力度最大的一条新政,由真武帝本人直接负责。
律法规定同性婚约与异性婚约等同,成亲后可以入籍入族谱。由于真武帝态度果决手段强硬,这条政策又没有涉及到阶层利益纠纷,所以它以最快的速度推行并落到了实处。
而其他的新政,真武帝颁布以后,交给了不同的臣子负责。由于负责人的不同,各路政策的推行广度和执行力度也有了很大的差异。
尤其在两年后,真武帝突然于除夕夜驾崩。新政的推行一下子失去了最有力的后盾。
部分臣子开始反对新政,要求恢复旧制。有些臣子不敢在明处反对,但新政的推行却也缓了下来。当然,也有完全忠于真武帝的臣子